当前位置: 首页 >媒体聚焦
搭建“三个平台” 破解“三大难题”——威海经济技术开发区人民检察院全力打好“脱薄攻坚战”
文章来源:威海市人民检察院 时间:2022-08-23 13:41 点击次数:




2021年,威海经济技术开发区人民检察院被确定为相对薄弱基层院后,对照“质量建设年”和“创新提升年”工作要求,摆脱“院小人少年龄大”的思维桎梏,通过搭建“三个平台”、抓实“三项建设”、破解“三大难题”,全力打好“脱薄攻坚战”,取得了明显成效。今年,威海经区检察院被省检察院评为全省“攻坚克难示范院” 、被市检察院评为全市“优秀等次基层检察院”。

搭建“党建+业务”融合平台 以组织建设解决“薄”的难题

坚持政治引领,凝聚党建与业务融合共识。该院党组把加强党建工作作为实现党对检察工作绝对领导的重要保证,以支部换届为契机,将支部委员和党小组长改由部门负责人担任,突出党组织的政治功能,将党建工作融入中心工作、业务工作,建立每月党建和业务工作同谋划、同部署、同剖析、同整改的“四同”融合运行机制,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

加强文化建设,推动党建与业务融合共进。融合市检察院“微服务、检办好”和全区社会治理品牌创建,打造具有该院特色的检察文化品牌——“天剑”。在品牌引领下,开展学典型、促发展的比学赶超活动并实行党员先锋指数积分制管理。通过“比党性、比业绩、比贡献、比担当、比清廉”,分别给与干警正向加分和反向扣分,并将党员积分与年度考核绩效直接挂钩,突出考核风向标作用。

围绕中心大局,找准党建和业务融合定位。制定出台了《关于充分发挥检察职能服务全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全力营造良好法治环境。在综合保税区、产业园区及5个镇街设立8个检察官工作室,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以实际行动践行新时代“枫桥经验”。在该院建立检察官(检察官助理)联系大项目制度,通过座谈交流、电话咨询、普法讲座、以案释法等形式,每月至少联系或深入企业(主管部门)1次,切实为企业排忧解难。

搭建“内部+外部”交流平台 以队伍建设解决“人”的难题

坚持外部开源,实现人才强检。与高区检察院组成结对关系,互相选派1名员额检察官参加结对帮扶工作,学习先进院办案经验、工作方法,提升该院整体水平。加强与区党群工作部的沟通协调,招录7名高学历政府购买服务人员,为队伍注入新的活力,为构建更加合理的办案团队结构提供了人员支撑。

坚持内部优化,科学配置团队。发挥优秀人才引领示范作用,合理调整岗位,做到人尽其才。在充分考虑经区检察院人员结构、业务特点的基础上,针对一般案件与疑难、复杂重大案件,组合“1+1+3”办案团队6个,突出员额检察官的主导作用,赋予检察官工作分配权和一定的考核建议权。同时通过优化办案团队,实现刑事案件繁简分流、轻重分离、快慢分道。

强化岗位练兵,锤炼检察“工匠”。以提升综合业务能力为核心,组建青年理论学习小组,组织开展“检察官大讲堂”“大家谈微课堂”、技能比武等活动,通过以赛促学、以学带练,锤炼“工匠”精神。

搭建“高效+精细”管理平台 以机制建设解决“能”的难题

建立刑事案件繁简分流机制,优化资源配置。制定《威海经济技术开发区人民检察院刑事案件繁简分流工作办法(试行)》,明确“简案”范围类型,简化办案程序,精简办案文书,成立专门“简案”办案团队,以少数力量办理多数“简案”。繁简分流机制建立以来,该院45%的“简案”实现了集中提审、集中起诉、当庭审理、当庭宣判,极大提升工作效率,同时也节约了大量精锐力量处理“繁案”,确保刑事案件提速不降质。今年以来,经区院案件审结率达到84.67%,位居全市第一。

深化业务质效管控机制,提高办案水平。按照“一月一分析”工作模式,制定《威海经济技术开发区人民检察院“五位一体”业务会商工作办法(试行)》,每月对照数据反查问题形成报告,指出案件受理、退查、延期、未结、法律监督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并上网公开通报。以省、市考核目标为依托,制作《各团队月度业务数据完成情况清单》,推出月中调度、月末总结的工作机制,提升数据思维引领,明确下一步工作努力方向。

创新考核工作机制,营造争先创优氛围。明确党建标准动作和业务核心数据要求,充分发挥量化考核对党建和业务的指挥棒作用。坚持落实“全面、全员、全时”业绩考评,动态调整完善业绩考评指标库,充分运用考核体系中的正向指标、负向指标,通过加减分,一月一通报、一季度一评比,把每名干警工作成绩“晒”出来,营造争先创优浓厚氛围,彻底解决“干与不干一个样、干好干差一个样”的问题。2021年,全市9大类考核数据44项重点指标,经区检察院共32项指标排名全市前三,22项指标排名全市第一,彻底扭转了以往考核排名垫底的局面,书写了高质量发展新的篇章。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